我邦能造,不购外人
光绪三十六年(1910年)周恒顺机器厂在为顺丰榨油厂仿制100匹马力蒸汽机时,就在机身上刻上这样一段话;“同胞细听,权利须争,我邦能造,不购外人。”这不仅是简单的产品宣传,也表达了一种实业报国思想。在竞争中周恒顺认识到,光跟在洋人后面,拾人牙慧,是不行的,得有自己的独门绝活,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和技术优势。周恒顺选择了煤气发动机。当时中国石油少煤炭多,相对于昂贵的石油,煤气动力则低廉得多,在中国必定大有市场。周恒顺制订了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,即首先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现有的技术;其次消化吸收,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;同时,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,努力具备独立的研发能力。
1913年,周恒顺派工人到洪湖新堤电灯公司(一家英国人开设的工厂)做杂工,并很快取得了老板的信任。趁检修的机会,将该厂的一台英制25匹道驰牌卧式单缸煤气机全面拆装,然后测绘了图纸,取得了主要技术资料。回到周恒顺后,进行了多次试验,终于在1914年成功仿制一台30匹马力卧式煤气机。这一台发动机经济实用,除了以白煤作燃料外,木材、糠壳也可作燃料,很适合中国的国情。当时全国许多小榨油厂、碾米厂、小型发电厂发展很快,对这种经济型煤气机有很大的需求,周恒顺在仿制的机型上进行改造创新,先后研制生产出60匹、120匹、240匹马力的煤气机,这几个机型一投放市场就大受欢迎,在长沙举办的国货陈列展销时产生了很大影响,各地厂家纷纷订购,产品远销两湖、广东、陕西、四川等地。周恒顺因此声名大震,到抗日战争前,已经成为上海最大的民营机器厂。